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井喷前夜”
8月13日,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举行。全国政协常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人形机器人正呈现出四大发展趋势。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产物
人形机器人是近年来机器人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焦点。徐晓兰说,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产物,拥有聪慧的“大脑”、敏捷的“小脑”、灵活的“肢体”,是通用人工智能的理想载体、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她认为,当前,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正呈现出四大发展趋势:一是人形机器人在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的加持下拥有了“端到端大规模训练与计算”的可能,从而将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用、好用。
二是人形机器人将成为计算存储芯片、控制软件、电动液压关节、柔性人造皮肤、卫星网络、视觉听觉技术等新技术的集大成者和最佳载体。
三是人形机器人将拥有极为丰富的应用场景,在工业生产中,人形机器人适合在易燃易爆等危险作业环境中协同或代替人类工作;在特殊环境中,人形机器人可应用于矿井作业、电力巡检、抢险救灾、安防边检等场景,将人类从单调、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在家政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既能陪老人聊天、陪小朋友玩耍,又能打理家务、照顾病人,成为名副其实的贴心大管家。
四是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井喷前夜”,生态主导型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带动产业链上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同时,标准、人才、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应用需求为牵引、以构建新业态新模式为导向的生态正加速形成,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又一颠覆性产品。
发展人形机器人并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
“值得指出的是,发展人形机器人并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徐晓兰说,一方面,人形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只是代替人类做一些或重复、或繁重、或危险的工作。另一方面,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从零部件到整机各个环节蓬勃发展,继而会创造更多新岗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中国电子学会去年发起成立了“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目前正在开展人形机器人行业标准相关工作,希望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广泛调动产学研用金各方资源,培育壮大人形机器人产业。
记者了解到,2024世界机器人博览会现场将迎来20余款人形机器人整机亮相,创历届之最,它们有的能跑跳越障,有的能执行精巧操作,还有的能表演才艺,更有许多“隐藏技能”将在现场揭晓。
我国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徐晓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由2015年的7.0万套增长至2023年的31.6万套,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0.7%,占2023年全球总销量的53.6%。
我国是全球机器人第一大生产国。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3年的43.0万套,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7.8%,占2023年全球总产量的72.9%。2023年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为783.3万套,同比增长21.3%。
一批企业茁壮成长。自2009年第一家机器人企业上市以来,我国已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上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0余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余家。
“机器人+应用场景”大量涌现。机器人已由工业领域全面渗透到农业、医疗、康复、家政、能源、安全应急等领域。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