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成 贯通科研到临床全链路
历时三年建设的“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日前正式通过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的综合绩效评价,标志着我国医疗影像AI实现了从“实验室”科研到“医院”临床应用的全链路贯通。
“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架构
这项“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 2021年启动,由腾讯担任项目牵头单位,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明峰医疗、广州互云、医渡云、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海纳医信等10家单位,分别从共性技术的集成开放和开源代码共享、医疗数据基础资源库建设、技术标准建立、软硬件转化、产学研合作模式等五大方向,攻坚制约我国医疗影像AI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早在2017年,科技部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方案》,依托腾讯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目前,“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腾讯云的技术,已构筑起支持多模态、多病种的SaaS服务平台,支持医疗影像数据的存储、统计、标注、人工智能模型训练、验证等医疗AI研发全流程功能。平台可标注包括眼底病变眼底照片、各年龄段磁共振脑影像、脑胶质瘤磁共振图像、肿瘤代谢PET-CT图像、脑膜瘤磁共振图像、宫颈癌磁共振图像、前列腺癌磁共振图像、甲状腺癌病例图像、食管癌病理图像、宫颈癌阴道镜图像等10种疾病医学影像。平台通过云端开放医学影像AI的共性技术,实现了“有网即用”的高效使用方式,已累计为超过4000个科研单位和用户提供服务,标注医学影像数据超过 7万例。
通过平台可标注脑膜瘤磁共振图像等10种疾病医学影像
腾讯也开放了6个自研的医学影像 AI 模型,助力“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能力建设。包括脑出血原因模型、肺结节检测模型、肝脏肝癌分割模型、脑胶质瘤分割模型、眼底多结构分割模型、青光眼样眼底表现分析模型。这些模型涵盖了临床诊断和临床科研等多个应用场景,吸引了更多开发者、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加入平台。目前平台上已有41个算法模型研究项目集成、应用了上述开放模型。
腾讯在平台上开放了多种AI模型
此外,“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还依据多中心、多模态、多病种的要求,构建标准化开放型共享医学影像数据库,数据集规模超过1.2万例,涵盖淋巴瘤、肺癌、肾肿瘤、克罗恩病、脑膜瘤、宫颈癌等13种疾病。通过开放方式,这个影像数据库将进一步助力科研工作者训练和验证AI算法。
在推动医学影像AI规范化发展方面,项目组共同产出了4项行业标准草案,涵盖对病理图像、心电图、妇科微生态的智能辅助决策算法指标与测试方法,以及对医疗器械的网络安全能力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这些行业标准将支撑医学影像AI行业走向成熟,规范产品技术的研发和测试应用。
三年来,参与“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的单位致力于把医疗影像AI技术转化为产业化成果,通过广泛的应用落地造福百姓。
平台先后孵化出腾讯觅影的肺炎CT影像辅助分诊及评估软件、慢性青光眼样视神经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结肠息肉电子内窥镜图像辅助检测软件,以及病理云、影像云等多种获得医疗器械证的创新产品;还有安必平的宫颈液基细胞学图像辅助诊断软件,迈瑞医疗的AI全自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仪,明峰的“查癌神器”PET/CT系统,以及可进行精准影像肿瘤分期的全景医疗调用模型等AI应用。
此外,海纳医信的AI分级诊疗云平台已接入8家二级、三级医院,以及2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走向海外;医渡云远程监察平台已在国内10余家重要的临床试验医院上线,累计支持了上千项目。
在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方面,“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还建立了共享机制,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如在2021年,围绕致盲性疾病分类、阿尔茨海默症早期发现、脑胶质瘤识别、放疗计划辅助、肿瘤高代谢病灶检测等多个临床医学难题,举办了“觅影”医学人工智能算法大赛,吸引640支队伍参加,被称为最具临床价值的医学AI比赛,开辟了医疗影像AI科研协同新路径。
为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腾讯还联合多家机构启动“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为国家和地方疾控机构培养了多名核心专家和青年专业骨干。腾讯觅影还通过“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立了电子阴道镜培训学习平台,为临床医生及医学生提供大量阴道镜检查案例,通过“测试——学习——再测试”的线上学习方式,提升个人技能。
建成后的“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集成了创新基础设施、前沿研究成果、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激活医疗影像领域新质生产力,助推医疗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QQ:36258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