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利康被传的「万人裁员计划」,早有征兆
近日,有消息传出,阿斯利康中国向监管部门上报了一份“裁员一万人”的计划,裁员数量占中国区总人数的60%。由于裁员比例过高,该计划遭到制止,未来将分批进行。
而关于裁员的具体信息,有消息称为销售岗。
6月7日,阿斯利康相关负责人表示信息并不属实,称目前没有人员整体上的变动,但未来不可避免会因为业务结构调整出现人员变化。
无论万人裁员的消息是否真实,裁员情绪已导致阿斯利康股价持续走低。截至昨日,阿斯拉康股价已从6月7日收盘价65.58美元,降至62.83美元,跌幅约4.2%(6月7日至6月22日的股价跌幅)。
阿斯利康的裁员计划,并不像是一次空穴来风。
药企裁员,销售岗首当其冲
实际上,裁员规划一直跟随阿斯利康的业务变动悄悄进行。
今年3月底,阿斯利康曾发布裁员邮件,称2月份合并新成立呼吸、消化及自体免疫事业部,组织精简会带来一定的人员调整。
而在去年年底,阿斯利康公布及县业务调整后不久,县级团队也随即给出了明确的裁员方案,裁员数量约1500人,约及县团队鼎盛期人数的三分之一。
作为从1993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药企,过去三十年,中国医药行业政策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一直影响着阿斯利康的本土化战略。
去年11月以来,阿斯利康在中国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业务调整和人事任命。
新业务架构划分为四大板块:肿瘤事业部;呼吸、消化及自体免疫事业部;心血管、肾脏及代谢事业部;以及罕见病事业部。
但在组织架构调整之后,阿斯利康多位中国高层离场。
仅在今年,及县团队负责人何树真、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心血管、肾脏及代谢事业部负责人朱彤、阿斯利康中国消化与呼吸雾化事业部总经理陈鹏亘、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肺癌靶向治疗及肿瘤免疫治疗相关领域事业部负责人朱家康,已经离职。
几乎在同期,全球药企十分默契地进入裁员大潮中。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来,海外已有50多家医药企业裁员,包括赛诺菲、葛兰素史克、诺华、艾伯维、默克、梯瓦、渤健等,裁员比例最高达75%。
据小编&医健AI掘金志统计,从国外药企公司的裁员信息看,大致包括以下三个原因:
- 销售团队与产品团队之间合作不畅,或过去的销售方式被淘汰。
比如创新药药企艾森,今年从外企挖了一批肿瘤代表组建销售团队,产品研发跟不上,遂销售团队解散;去年,安进在美裁员500人,主要是销售代表,原因是未来将采用数字化营销工具。
- 药物研发管线失败,断臂求生保存现金流。
如今年蓝鸟生物面临多重研发、监管和商业化挫折,计划裁员30%,以期将现金流延长至2023年上半年;去年,Calithera肾癌药物试验失败后,裁员35%。
- 公司资金紧张,节省经营成本,重点投入转为优势业务。
如今年Zymeworks新上任的CEO,考虑到现金储备较少,成本较高,计划在今年年底前裁撤一半高管,裁员比例也将达到25%。
裁员同样也发生在国内。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9日,国内近200家上市医药企业中已有约50家企业的员工总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多个消息称,维健医药因心血管产品线或将裁员、复星医药因新冠疫苗延迟上市或导致大区被裁光、绿谷制药也疑似出现大变动,神经产品线临床部门裁员20%,其他部门裁员50%。
国内药企的裁员大幕,早已从去年拉开。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过去一年442家医药上市公司中,有116家药企进行不同程度的裁员,裁员总数为3.965万人,占了上市药企总数的26.2%,而且多为头部企业。
从裁员数量来看,东阳光药、恒瑞医药、誉衡药业、以岭药业、康缘药业、景峰医药、上海医药、国药现代等企业单家裁员就都已超过1000人。
其中,裁员人数最多的前两名为东阳光药和恒瑞,分别裁员4841人和4412人。裁员超过1000人的共有9家;裁员500人以上的18家制剂企业共裁员20851人;另外,有8家中药企业共裁员8485人。
从整体来看,本土药企裁撤的岗位主要以销售为主。其中康缘药业去年减少1407名员工,而销售人员达1285人。上海医药去年净减员1080人,销售人员也达到了625人,销售岗的裁员比重同样过半。
不过,在销售裁员的动作下,部分国内药企的研发岗位却不减反增。
据医药魔方invest统计,截至2022年4月6日,去年在A股、H股员工数量增加的Top20医药公司中,CXO有6家,增加了18300人,占Top20增员总数35489人的一半以上。
其中,药明康德以8501人雄踞增员数榜首,新增研发人员6899人。而百济神州的研发岗增员比重最大,去年增加了2822人,占全年研发人数的96%。即使是减员4412人之多的恒瑞,其研发人数还是增加了16%。
这样的结果,或呈现国内药企“冰火两重天”的独特景象:销售岗遇冷,研发岗遇热。
一定程度上,这也说明在国内医改的大背景下,本土药企走上了重研发的路子。尤其在国内医保降价和仿制药集采的趋势下,缩减销售团队成为国内药企要做的第一件事。
未来,国内药企产业或竞相涌入创新药或首仿药的队伍中。
回过头看,如今阿斯利康在中国区语焉不详的裁员计划,或许也与国内药企的生存环境别无二致。
从2017年起,阿斯利康曾疯狂扩容,销售团队一度从1万3千人暴涨至2万余人。如今,吃过中国市场红利期后,这些销售人员俨然成了“沉舱石”。
集采大潮下,阿斯利康的节节败退
中国区是阿斯利康营收的重要来源之一,2021年实现营收60.11亿美元,同比增长12%,占阿斯利康在新兴市场收入的49%。
这个成绩,也让阿斯利康成为中国市场中的外资药企模板。
但在净收入上,阿斯利康的成绩却出现下滑。
2021年,阿斯利康中国区全年收入由2020年同期的13.62亿美元降至13.12亿美元,全球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20%降至16%。
阿斯利康年报中显示,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阿斯利康中国区的营业收入就出现下滑,是5年来的首次下降。同时,年报预计,2022财年中国区业绩可能出现个位数比例下滑。
这种忧虑背后,实则是受国内医保降价、集采压价的种种压力所致。
事实上,阿斯利康呼吸领域的重磅产品布地奈德吸入剂,以及消化系统的艾司奥美拉唑注射剂,都曾经是年销售量几十亿元的大单品
据米内网数据,2019年,前者在公立医院的销售规模是82.5亿, 阿斯利康市场份额占98%;后者在公立医院销售总额超50亿,市场占比63.22%。
但从2020年起,阿斯利康两项产品接连丢标全国第四、五批集采后,整个市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单单是布地纳德这一产品,市场份额下滑到92%,市场销售额也较2019年下降了32.3%。业内曾估算,阿斯利康每年的销售额损失约为50亿。
除了集采,阿斯利康另一产品–奥西替尼,在2021年3月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阿斯利康CEO Pascal Soriot曾透露,虽然奥西替尼在中国的销量正在扩大,但至少目前还不能完全弥补降价的影响。
不过,阿斯利康在2021年度报告中指出,今年3月份生效的新版医保目录纳入了奥希替尼的一线和二线适应症,带来的新增治疗需求基本与降价带来的影响相当。2021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奥希替尼年销售额增长了6%,达到89.69亿。
但远虑是,在医保降价、集采压价的政策开启之后,阿斯利康能否狠下心与国内药企降价竞标?
同时,阿斯利康的药物销售线以及研发管线,能否与国内众药企一样,撑起“由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的时间窗口?
从销售转研发,阿斯利康的平衡术
一直以来,销售能力是阿斯利康的重要标签。而在中国市场,阿斯利康的销售也毫不褪色,甚至阿斯利康的员工前几个月在社交平台上评论,“阿斯利康在中国区太激进”。
或许这种感受与阿斯利康频繁的架构变动有关。
2021年6月,阿斯利康中国正式合并现有消化和呼吸雾化业务,成立消化及呼吸雾化业务部(GNR)。同时,阿斯利康中国还成立了一家名为“无锡玑钼医药有限公司”的新公司,未来其将承接相关消化和呼吸业务;
2021年9月,阿斯利康中国宣布罕见病业务部正式成立;
2021年11月,阿斯利康中国宣布对部分业务架构进行调整,一方面拆分及县业务,及县肿瘤业务并入肿瘤事业部,非肿瘤业务独立,成为及县慢病业务部;另一方面将心血管及代谢事业部、肾脏业务部合并,成立心血管、肾脏及代谢事业部;
2021年12月,阿斯利康中国宣布将自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成立全渠道事业部,任命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刘谦为全渠道事业部负责人,全面领导阿斯利康中国及县慢病业务部、零售业务部、社区业务部、飞鹰业务部及东五县域市场工作。
在内部架构调整后,阿斯利康在中国发展策略也进一步趋向平台化,强化了自身“慢病+基层销售”的资源优势。
但问题是,在新的架构成型后,阿斯利康是否真的一帆风顺?
目前来看,在医保和集采的压力下,阿斯利康在中国区的销售并不顺畅。
今年2月,阿斯利康发布的2021年报显示,中国区的去年营收为60.1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6%,较去年下跌4%。
据医药经济报称,在2014年阿斯利康拒绝辉瑞收购时,向资本市场承诺,“在2023年实现全球每年400亿美元的销售额,按照彼时的业务板块测算,平摊到中国区的销售额数字就是150亿美元。”
但实际上,中国区的市场份额一直在变动,阿斯利康2014-2022年的部分数据发现,150亿美元并非是阿斯利康在中国区的硬性指标。
目前来看,真正让阿斯利康捏一把汗的是,中国区的销售额增速变慢,或影响到全球销售额目标的实现。尤其是距离目标已不足两年,阿斯利康的400亿目标将更加迫切。
阿斯利康在2014年-2021年的销售数据
有媒体称,这一承诺实际上是对赌协议。
尽管目前在很难的公开资料中获取更多相关信息,但摆在阿斯利康面前的中国区市场压力,已经不言而喻。
阿斯利康CEO Pascal Soriot在2021年报发布后坦言:阿斯利康在中国遇到了一些不利因素。
如今,阿斯利康还能在中国区做什么?
去年10月,阿斯利康露出风声,在首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当天,称已从“支持新药上市向更早期研发拓展”,似乎是阿斯利康要“改基因”的一种声明。
当日,阿斯利康的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总裁何静博曾表示,2021年,阿斯利康已成立了转化医学团队和数字化与数据创新团队,整体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超过20%。在中国的研发管线已有120多个在研项目,全球管线内同步研发的项目超过了85%。
今年4月,阿斯利康又借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会,宣布在成都市高新区合作共建中医药创新产业基地,并由泰格医药领投的中成药CRO-广州海博特公司担任园区战略合作共建方,目标是打造“首个中医药现代化真实世界研究标杆案例”。
频繁在公开会议中表态转向研发端,似乎已经印证了阿斯利康要从医疗商务拓展,向上游深耕,加重医药研发。尤其是此次参与医药基地的建设,可以看出,阿斯利康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参与中成药的推广工作,而是进一步深入到中成药的研发过程中。
目前已有专家称,对于阿斯利康来说,未来可能综合考虑独家品种、医保目录品种、基药品种等中药市场特色优势品种,单品种年销售额在5亿、10亿以上的大品种。
在中国的医疗环境中,阿斯利康或许学会了“因势利导”这重要一招。走上“to 医保/集采”的路子,如今的裁员,也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QQ:36258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