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科学、尊重生命,自动驾驶需通过质量关和安全关!
智能汽车是重要的科技创新,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正处于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商业化前期阶段。但科技创新走向产业化是有固定规律的,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行业全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尊重规律的制定措施以及按照规律办事,任何违背规律的“拔苗助长”或“无所作为”都将带来非常大的损失。
一、科技创新走向产业化是十分严谨的过程
科技创新主要分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0—1”,是原始创新、基础创新、无中生有的科技创新。这是高层次专业人才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在大专院校的工程中心、在大企业集团的研发中心搞出来的。第二阶段是“1—100”,是技术转化创新,是将基础原理转化为生产技术专利的创新,包括小试、中试,也包括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开发形成功能性样机,形成企业标准,确立生产工艺等。第三阶段是“100—100万”,是将转化成果变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过程。比如将一台汽车雏形,变成几百万台、几千万台最后卖到市场。该过程需要形成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需要足够的实践检验和测试验证,尤其是可靠性试验和安全性检测。
二、创新型科技必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自动驾驶固然是未来发展而不可逆的趋势,但切不可以智能辅助功能以偏概全、模糊试听成为自动驾驶的泛概念,不管任何行业机构如何界定0-5级的自动驾驶功能,那只能作为一种技术路线,技术路线不等于产品标准,更不能满目用于产品的标准定义和市场宣传。在产品方面,标准必须是确定性的、定量的,质量必须是经过足够检验的,安全必须是过关。产业化和商业应用是一个非常严谨和非常严肃个过程。任何产品流通到市场都需要质量监督检验,不能打着科技创新的旗号,无底线的突破法律的禁区;也不能由于产品技术不成熟就推锅给法律和政府;无论任何时候,实事求是,科学严谨,都十分必要。否则,把科技创新的实验品当做市场的成熟产品,将是一剂毒药。
三、质量和安全是自动驾驶产业应用的前提
任何新技术从实验室、试验台走到量产车上,都需要走过科技创新的三个阶段,都需要必要的小试、中试,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质量和安全检验。目前部分企业选择提早把产品投入市场,然而当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产品投入市场,产生了一系列血淋淋的代价。尤其是部分企业率先将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产品销售到市场上,然而并没有将车辆功能、性能限制、驾驶员职责等信息完整、清晰的告知消费者。在宣传中部分企业过度宣传,模糊宣传,甚至是夸大功能宣传,部分产品的告知信息利用文字游戏塑造成新功能、新噱头,产生误导,出现不少因为自动驾驶功能而产生的问题。质量检验是汽车质量管理的重要阶段,安全是汽车的底线,是确保社会利益和用户利益的需要。严把质量关和安全关,只有足够的质量和安全,才能将产品推向市场。
任何把人民当成试验品的产品,都必将成为社会的淘汰品。智能汽车是时代赋予人类出行变革的契机,也是一次全人类科技大变革、大应用的爆发点,智能汽车生态链上的各参与主体都应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按照“科技研究-科技成果-技术产品-产品标准化-产业化”的思路,推动智能汽车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作者介绍
王羽,全国汽车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CAAI智能驾驶专委会副秘书长
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专家,主要从事从事智能车辆与自动驾驶、智能控制与无人系统、智能交通与未来出行、智能网联与信息安全等工作,打造了中国汽车科技行动计划、汽车智能化指数研究与评价等平台,牵头推进了《中国智能汽车实践性验证与测试评价体系研究》,有效促进了智能汽车科技探索发展和构建了智能汽车实践测试标尺。
本文来自今日头条,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AIIA人工智能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