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人工智能医疗界中的行业龙头!
谈论一所大学撑起一个城市的代表,中科大和合肥的CP组合,一定榜上有名。
在合肥的“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立城口号中,创新二字便由中科大所撑起。
事实上,在医疗科技的学术和产业发展中,中科大也占有同样举足轻重的位置。
中科大在这方面的积淀,最早可以追溯至创校之初13个系之一的生物物理系。中科大也是我国最早实行学科交叉的开拓者之一。
此后,中科大陆续孵化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放射医学物理中心等多个教学机构和研究中心。
如果以AlphaFold2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的成功为参考,早在第六届的CASP(蛋白质结构预测关键技术分析大赛)上,中科大的两位毕业生,周耀旗和许锦波就包揽了独立服务器组冠军和季军的成绩,而另一位中科大的余立渤,又获得了群体服务器比赛的第二名。
再比如,2020年,来自中科大放射医学物理中心的科研团队,又在人工智能放射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提出了一种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预测放射治疗中患者剂量分布全新方法,为未来的自动放疗计划奠定了又一个根基。
以上的例子不一而足。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的科研和力量,一直被誉为领航产业发展的旗帜和AI军备赛的人才储备库。
如果说,前几天小编盘点的清华系的医疗AI大佬,是以产业变革和业务派为见长的创业先锋。
而中科大作为国字号的科研基石,则依靠在理工学科的踏实耕耘,带领着中国涌向顶尖技术的潮水方向。
为此,小编为大家复盘了那些在医疗AI领域砥砺前行的中科大学子。(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医学影像AI
迈瑞医疗董事长 李西廷
1976年,李西廷毕业于中科大物理系低温物理专业,是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创业元老,现为公司董事长。
1982年至1984年,在法国巴黎第11大学做访问学者。李西廷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医疗设备公司迈瑞生物的创业元老,现为公司总裁,并与徐航共同担任首席行政官。徐航、成明和和李西廷被称为迈瑞的“三剑客”。
2016年4月,李西廷向母校中科大捐赠市场价值数百万元的12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得中科大成为安徽配备急救装置AED的第一所高校。
2021年4月,李西廷以215亿美元财富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82名。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罗杰波
罗杰波教授是1984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学习。1995年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柯达公司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罗杰波教授是ACM、AAAI、IEEE、SPIE和IAPR等国际著名学会的Fellow,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著名国际学者。
罗杰波教授曾于”柯达实验室”从事研究长达十五年,并担任该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2011年秋,罗教授正式加入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他的研究涉及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医学影像分析、普适性计算等多个前沿领域。
中科院计算所周少华
周少华博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座教授、中科院计算所客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客座教授,曾在西门子医疗研究院任职Principal Expert和高级研发总监,致力于研发与图像相关的创新及产品。
他已经编撰了五本学术专著,发表了200+篇学术期刊及会议论文,并拥有140+项授权专利。
他多次因其学术成就和创新贡献而获奖,包括发明奥斯卡奖、西门子年度发明家、马里兰大学ECE杰出校友等。他热心奉献于专业社区,是行业顶级协会MICCAI财长兼理事、开源项目MONAI(Medical Open Network for AI)咨询顾问、顶级期刊Medical Image Analysis 和IEEE Trans. Medical Imaging等编委、顶级会议AAAI、CVPR、ICCV、MICCAI和NeurIPS等领域主席、《视觉求索》公众号联席主编、Fellow of IEEE、AIMBE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NAI(国家发明家学院)。
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 肖京
肖京博士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则被保送至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随后,他前往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读博,拜美国工程院院士金出武雄(Takeo Kanade)教授门下,主攻计算机视觉领域。
毕业后,肖京博士先后进入爱普生、微软就职,带领团队进行多领域的算法研发工作,直至2015年3月加入平安,并且相继推出胃癌检测、肝癌识别、骨龄预测、糖网筛查等多项医疗AI能力。
2019年10月21日,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正式公示,肖京博士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这一奖项也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代表人工智能领域的荣誉象征。
科大讯飞智慧医疗事业部总经理 陶晓东
陶晓东,现任科大讯飞智慧医疗事业部总经理,毕业于中科大,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IEEE高级会员。
陶晓东的研究方向为医学影像。曾服务于GE,从事医学影像研究,曾在飞利浦医疗放射解决方案担任首席架构师。
2017年,陶晓东正式加入科大讯飞,致力于科大讯飞在智慧医疗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落地及市场推广等工作。
柏视医疗(陆遥、沈烁、徐晨阳)
徐晨阳博士现任柏视医疗科技董事合伙人,IEEE Fellow。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徐晨阳在1999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担任影像科学中心和计算机集成外科手术系统及技术中心担任副研究员。
徐晨阳博士曾任西门子硅谷创新中心首席技术官和总经理、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医疗影像应用研发中心联合创始主任、西门子美国研究院医疗介入影像研究室主任经理。
徐晨阳博士也是世界第一个商业三维心脏影像制导标测系统CartoMerge的共同发明人、技术带头人、产品研发经理。该系统用于治疗世界性难题心脏房颤,自2005年问世以来,已治疗世界各地上百万的病人。在以数十亿美元快速增长的心脏房颤市场,该系统已成为介入医疗市场上划时代的产品。
另外,在十多个关于肿瘤、心血管、脑疾病等全新的医疗影像商业产品的研发中,徐博士带领的团队做出了主要贡献,这些产品给西门子及其商业合作伙伴产生了数十亿美元的销售额。
陆遥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与美国雪城大学双博士。
在博士期间,他又被自己的导师送到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学院学习医学影像。
博士毕业后,陆遥跟随计算机辅助诊断领域国际权威Heang-ping Chan教授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从事乳腺癌医学影像的研究。
回国后,陆遥在中山大学工作,任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教授兼计算医学成像实验室主任,同时也是国家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骨干。
2017年,陆遥和沈烁等几位在工业界有着十几年经验的合伙人,一同创立了柏视医疗。
沈烁现任柏视医疗CEO,1995年考入中国科大数学系,后获得普渡大学博士学位。
他曾任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总工、中科院网络中心物联网实验室主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实验室主任,创立过医学大数据服务公司 (BIMT.com)。
伦斯勒理工学院(RPI)教授闫平昆
闫平昆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伦斯勒理工学院(RPI)生物医学工程系的教授。在加入RPI之前,他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高级临床科学家。
他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利用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医学影像信息学和介入肿瘤学指导。
闫平昆在知名期刊上发表了百余篇同行评审文章,他还获得MICCAI 2005最佳论文奖和IJCARS-MICCAI 2016最佳论文奖。
百度智慧医疗主任研发架构师 许言午
许言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曾于2006年获得中科大创新基金,2008年获得IBM奖学金,2009年获得中科院院长奖。
他现为百度智慧医疗主任研发架构师,WHO数字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慈溪医工所客聘教授,新加坡眼科研究所客聘研究员,IEEE高级会员,全国智能眼科学组常委。
他目前担任医疗影像顶会MICCAI和IPMI组委会委员,Medical Imaging和BioMedical Engineering Online期刊编委,ACPR、ACCAS等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及程序委员会委员,眼科医学影像国际会议OMIA和国际比赛平台iChallenge创始主席。
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刘江
刘江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少年班,硕士和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系。
2007年,他创建了新加坡科研局下属的的眼科医疗图像处理团队“iMED新加坡”,专注于眼科人工智能研究,归国前任IEEE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新加坡地区主席。
2016年3月, 刘江回到中国,创立了“iMED宁波“团队,组建了中科院宁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并任创所首任所长和高级研究员。
2019年2月,刘江加入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创立”iMED深圳“团队,在眼脑联动,人工智能、精准医疗、和手术机器人方向进一步展开科研工作。
刘江曾先后获得新加坡国家眼科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新加坡卓越工程师奖, 东南亚国家联盟图像系统设计奖,IEEE 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新加坡地区主席等荣誉和奖项。
上海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系主任 施俊
施俊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本硕博连读,于2005年获生物医学工程博土学位。
他在读博期间曾任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助理,香港理工大学短期访问学者,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学者。
施俊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合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重点项目,以及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委、教委项目等多项项目。
他还担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装备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信息协会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分会医学人工智能学组常务委员、中国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
目前,施俊就职于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任电子信息工程系系主任。
生物计算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润生
陈润生院士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会员。
陈润生二十多年来一直在生物信息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曾参加过第一个完整基因组泉生热袍菌B4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基因标识,曾参加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基因组工作重建了收录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数据库NONCODE,以及收录非编码RNA与其他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数据库NPInter,这两个数据库如今已成为国际在非编码RNA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数据库。
由于其在基因组信息学领域的早期工作,陈润生曾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蕴渝
施蕴渝是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生物物理专业,毕业后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担任实习研究员。
1997年,施蕴渝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
2001年至2010年,她又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2009年,正式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施蕴渝院士和她领导的课题组,曾深入开展了与蛋白质分子设计及药物设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包括酶与底物,药物与受体结合自由能的计算;蛋白质稳定性的计算机模拟;蛋白质分子的随机动力学模拟;蛋白质静电相互作用研究,以及酶作用机理的计算机模拟。
此外,她还是国内最早开展生物大分子二维核磁共振实验的几个人之一,她领导的实验室建立了多维核磁共振实验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系统方法,研究了一些重要蛋白质如转录因子,蝎毒蛋白(钾通道拮抗物)的溶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揭示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意义。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李明
李明院士1978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后,是现代信息、生物信息学的世界级权威。
现为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讲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Canada Research Chair,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ACM和IEEE的Fellow,2010年获得加拿大顶级国家科学奖 Killiam Prize。
他是研究Kolmogorov复杂性的权威专家,在研究机器学习、算法平均复杂度、信息距离和生物信息学方面做出过贡献。在Nature, PNAS, Scientific American, JACM, CACM, FOCS, STOC等杂志会议发表过许多非常有影响的文章。
李明院士还创办薄言信息(专注于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其产品“薄言豆豆”是世界上第一款深度学习智能机器人。
此外,作为中科大客座教授,他还为中科大培育了许锦波、余立渤、张泽峰等多位世界级的学者。
芝加哥TTI教授许锦波
许锦波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之后就读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他是美国芝加哥丰田计算技术研究所教授,《生物信息学》以及《计算生物学》编委;
许锦波的研究兴趣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优化算法和计算生物学。
他于2016年证明了深度残差卷积神经网络可以大大提高蛋白质结构预测的性能,引导了深度学习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的第一次变革。
许锦波还研发了许多广受欢迎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其中包括久负盛名的蛋白质结构预测软件RaptorX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软件IsoRank。
此外,他还获得美国斯隆研究奖,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早期职业奖,《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创新突破奖,国际计算生物学顶级会议RECOMB的最佳论文奖和时间考验 (Test-of-Time) 奖。
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 周耀旗
周耀旗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在2000年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助理教授,2004年升为终身副教授;并在2006年成为印第安纳大学信息学院和医学院教授,2013年起是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糖组学研究所教授。
周耀旗在生物信息学及其在分子生物学的应用交叉领域多次作出独特、原创性贡献。其中包括提出“蛋白质天然态就是表面融化固体”这个新概念、一个基于统计力学方法的全原子势函数DFIRE、基于模版的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方法SPARKS,以及第一个把深度学习方法应用于蛋白质主链结构预测(SPIDER/SPOT-1D)以及RNA二级结构预测(SPOT-RNA)。
他还提出利用破坏靶蛋白结构来设计不会有抗药性的小肽新药、通过高通量测序来推断RNA结构的新方法等等,曾经多次在国际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功能预测比赛中名列前茅。
周耀旗现任深圳湾实验室系统与物理生物学所资深研究员。
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教授 Michael Q. Zhang
Michael Q. Zhang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机械工程专业。
1981年,在李政道先生发起和组织的CUSPEA项目资助下,他到美国罗格斯大学师从Joel Lebowitz教授研究非平衡统计物理学。
在此期间,他访问了哈佛大学的Author Jaffe教授,并学习了SUSY(Supersymmetry)场论。
1987年,他在Jerry Percus教授的指导下进行非均匀流体模型的密度或熵泛函的博士后研究,随后在纽约大学Courant研究所与Peter Lax教授进行可积系统研究。
Michael Q. Zhang教授是国际权威计算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专家,他是最早致力于利用计算生物学方法解码基因组信息的科学家之一。
他早期成就包括开发了第一个人类基因和启动子的预测算法,利用DNA芯片分析酵母动态基因表达和细胞周期调控的工作开创了计算功能基因组学的新时代。
2013年,Michael Q. Zhang教授和汤超教授共同作为总编,创办了Quantitative Biology期刊。
Michael Q. Zhang教授目前任职于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
在此之前,他曾在冷泉港实验室(CSHL)的沃森生物科学学院担任教授多年,还担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杰出客座教授及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的学术委员。
波士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 翁志平
翁志平教授于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
1993年,她进入波士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7年,她的论文研究重点是计算生物学,尤其是计算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合自由能。1997年1月,他被任命为波士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讲师。在此期间,她主要负责生物信息学项目和生物信息学核心课程的开发。
1999年1月,波士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决定在生物信息学领域发展。经过全国范围内的选拔,任命翁志平为终身副教授。直到2007年12月,她的研究一直专注于开发计算方法,以获得转录调控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预测理解。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中心 魏丽萍
魏丽萍出身于中科大无线电电子学系,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培养的生物信息学领域国际上第一批正规博士生,自1994年起一直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工作。
2000—2001年,在美国Exelixis公司信息部担任研究员。2001-2003年担任美国Nexus Genomics公司共同创始人及首席科学家。2002-2004年,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客座助理教授。
魏丽萍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中心主任,蛋白质工程与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强锋
张强锋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在这所校园里度过了整整10年,直到获得中科大计算机博士学位。2006年,继续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
张强锋曾对留学期间的经历表示:“我其实花了很多的时间,在哥大一开始非常的辛苦,我是纯粹的计算机科学背景,之前完全没有学过生物,然后突然切换到一个生物领域研究生的角色,其实完全不懂。别人五分钟可以回答的问题,我可能要查上三天的资料,从零开始学习。一到考试季,只能使用达芬奇睡眠法,常常几个星期几乎不眠不休。”
在之后的研究中,张强锋从热门的计算机领域转向计算和高通量实验相结合的结构生物信息学,以及RNA特别是RNA结构和RNA组学等研究。
从2015年开始,张强锋回国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2018年至今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同时也是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PI,曾获拜耳研究员奖、杨森研究员奖。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戴磊
戴磊本科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但最开始的学习方向并非生物,而是物理。
随后,他来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基于微生物群系统实验,戴磊成功观测到生物系统临界点,并初步揭示了该系统在临界点附近的行为规律。
这项研究同时具有更广泛的普世意义,不仅对于自然生态,甚至健康、经济等状态变化的预测都具有积极意义。
这项研究获得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等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
戴磊于2018年,加入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现任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合成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主任。
辉瑞科学家 崔景荣
崔景荣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在中科大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她现为辉瑞公司科学家,所领衔的团队因发明治疗肺癌新药“克里唑替尼”(Xalkori)于2011年荣获美国第38届年度国家发明奖。
该药2011年在美国上市,之后在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307医院等地进行中国临床三期实验。2013年,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该药在中国上市。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 黄旭辉
黄旭辉教授毕业于中科大化学物理系, 曾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黄旭辉教授的研究焦点是动态的蛋白质结构动力和化学理论的应用和演变,以开发算法和电脑模拟技术,并像电影一样揭示身体内的细胞如何操作这些复杂的机器。
他的跨学科研究对这种分子机器的运动情况进行建模。黄教授的研究小组就细胞在RNA聚合酶转录过程中如何自我校正错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与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和人体老化出现的问题有关。
2006年,黄旭辉获得斯坦福大学Simbios杰出博士后学者。
2010年,他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任化学系助理教授,后陆续担任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助理教授、化学系副教授等职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
加利福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姜涛
姜涛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1982年荣获郭沫若奖学金。
1988年,他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89-2001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计算与软件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1999年至今,姜涛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Riverside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计算分子生物学、生物数据库和算法设计与分析等。
他发展了一系列用于序列比对、系统发育分析、比较基因组学和DNA芯片等生物信息学算法。
由于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姜涛在2003年国际计算分子生物学研究会议(RECOMB’2003)上获得最佳海报奖,在2004年获得第15届国际基因信息学大会最佳论文奖,并于200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结语
红专并进一甲子,科教报国六十年,从两弹一星的空白,到航空航天世界领先;从首屈一指的量子通讯,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中科大一直默默为国家最尖端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从创校至今,中科大的本科终招生数量都在2000人以下水平,也许在未来,依然无法看到中科大像其他大学一样在多个领域,多个企业开枝散叶。
但当我们沉下心来,寻找其中的枝枝蔓蔓,就一定能发现中科大学子在每个关键节点所踩出的坚实脚印。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QQ:36258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