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EBG业务的头部大中企业降本增效诉求突出,云眸业务发展迅速!
近日,在最新一期的调研会上,海康威视高级副总经理、董秘黄方红等管理层出席并解答相关疑问。
海康表示,公司人员增速和公司投入节奏有关,目前公司人员数量有增长,速度放慢。
经过近四年的前提大量投入,统一软件架构平台底座已经基本成型,但仍然涉及大量应用型项目的开发工作。
未来海康在人效方面的考虑将跟人力资源的策略直接相关,侧重末尾淘汰、能效指标牵引等方面。
对于AI赋能,海康提到,大家普遍接受一个事实是:算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大量的碎片化市场对算法的需求都是个性化的。
为了解决个性化问题,解决如此多碎片化市场的算法需求,就有了海康的AI开发平台。
海康目前孵化了8个创业业务,包括智能家居、自动化(机器人)、汽车智能化、智慧消防、安检等。在海康看来,这些业务市场空间都很大。
海康还提到,To B市场很碎片化,可预见性差,但同时稳定性强,不至于因为某个项目影响整体。海康的EBG业务完全符合这些特点,市场碎片化,投入周期长,订单可预见性没那么好。目前云眸业务发展很快。
EBG业务,头部的大中企业降本增效诉求突出;由于疫情,文教板块发展迅速;能源和智慧建筑业务在疫情期间有萎缩,三季度明显恢复。
海康最后强调,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能够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增强竞争力,通过成本费用核算后觉得划算后进行投入,是非常商业化的决策。海康会努力帮用户把这笔账算清楚,让用户相信这会是一笔划算的投入。
以下是调研全文重要内容:
Q:近两年公司人员增速控制?统一软件架构的效用方面,是否有具体的内部人效统计?
A:人员增速和公司投入节奏有关,目前公司人员数量有增长,速度放慢。
2015年是人工智能浪潮的起步,海康从2013、2014年开始投入智能算法,大规模产业化投入主要在2015、2016年,这构成了公司竞争优势。所以人员增速要从两个方面看。
我们也明白人效发挥与人员成本息息相关,海康也在做人效夯实工作,希望后续的效能不断释放,形成正向循环。这也是海康过去20年一直在做的。2019年人员略有收紧,考虑到宏观经济不太景气,2020年继续收紧。
统一软件架构平台和人力资源平台策略是两个层面。因为统一软件架构平台前期需要大量投入,最近三四年,底座已经基本成型,但仍然涉及大量应用型项目的开发工作。
未来海康在人效方面的考虑将跟人力资源的策略直接相关,比如我们会侧重末尾淘汰、能效指标牵引等方面。
Q:目前海康的AI赋能,相比两年前有哪些关键提升?与AI创业公司和互联网巨头在AI赋能上的成绩相比,海康的竞争优势如何?主要从哪些方面拉开距离?
A:AI赋能不是新鲜话题,大家普遍接受一个事实:算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大量的碎片化市场对算法的需求都是个性化的。
为了解决个性化问题,我们要不断地把算法训练能力落到碎片化市场里去。否则,单靠公司资源,难以解决如此多碎片化市场的算法需求,所以就有了我们的AI开发平台。
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海康的AI开发平台实用也易用。因为AI开发算法,包括赋能学习需要大量的训练素材和大量技术人员投入,这两项要求对行业规模较小的用户门槛较高。
我们能够做到易用与算法的积累有关,AI开放平台用的人越多,学习的越多,算法训练越多,后续用户都是在前面已经训练好的算法的基础上,再增加新的能力。我们的算法不断迭代和优化,会更加好用。
我们有很多细分行业的生态伙伴,喜欢用海康的AI开放平台做细分领域的算法训练。几年下来,海康跟用户贴得很近,我们理解AI赋能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的细节。
与其他竞争者的差距上,我不太好评价。因为我不是很了解其他公司的AI平台状态,海康的平台已经进入一个相对良性循环。例如我们的EBG业务端,AI开放平台得到了比较好的推广。
Q:哪些创新业务的机会点比较大?
A:关于孵化业务,创新一直都是海康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
我们讲的创新业务主要指海康威视员工跟投的业务。在海康威视上市公司的体系里,我们也有大量的创新孵化,每年会推出大量的新产品,包括教育装备展里面涉及到文教卫行业的产品;今年疫情期间,会议平板的产品也做得非常好。所以海康本身就是一个创新驱动的公司,孵化随处可见。
我们目前在跟投机制下投了8个创新业务,他们跟海康本身在做的事情有差异,因为我们投创新业务的要求就是不能跟海康威视现有的业务产生交叉,要去开拓新市场。
萤石智能家居业务做了有7年,原来这个市场培育非常难,现在市场变大,萤石正准备独立上市,发展空间应该不错。
工业自动化(机器人)的发展空间比较大。因为长期看,工业的自动化,包括工厂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符合当下提质增效、降本增效的需求。
汽车智能化业务,长期看,包括辅助驾驶的趋势也被广泛认同。
智慧消防,消防本身是一个传统产业,随着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既有的传统市场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我们把很多新的智能化的理念和技术与传统的消防技术融合起来。
我们还做了安检业务。把可见光和非可见光的感知技术在场景当中融合。
这些业务市场的空间很大。海康对创新业务的孵化,是基于对感知技术的理解,以及对感知技术未来发展空间的想象,二者结合起来。
Q:EBG的数字化转型业务可预见性如何?哪些业务能够持续性产生收入,占比有多大?
A:海康过去20年做的都是To B的业务模式,以一次性的收入为主。虽然是一次性的,但是我们把客户服务做好、产品做好,我们的收入粘性还是很强的。
To B市场很碎片化,碎片化市场一方面可预见性差,另一方面稳定性很强,不至于因为丢了一个大项目,导致缺口很大。
EBG业务完全符合这些特点,市场很碎片化,投入周期也长,订单可预见性没那么好。服务型收入目前有一些,但是规模体量不大,所以我们也没有单独拿出来说,云眸这块业务现在发展很快。
Q: 更看好EBG的哪些板块?
A:这个问题也比较难回答。工商业企业,头部的大中型企业,在疫情期间仍然得到了发展,降本增效的诉求还是突出的。
由于疫情的一些因素,文教板块也有较快的发展,我们推出如电子班牌、班班通等产品。但是能源以及智慧建筑在疫情期间有一些萎缩,三季度已有明显的恢复。
整体来看跟宏观经济的复苏影响比较紧密。每一家企业都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发展得更好,有更强的竞争力。所有能够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增强竞争力,企业通过成本费用的核算觉得投入划算,就会进行投入,这是非常商业化的决策。我们努力帮助用户把这笔账算清楚,让用户相信这会是一笔划算的投入。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QQ:362580117!